打两份工赴沪?沃龙科娃越南淘金,范赖克秘鲁奔波
当俄罗斯主攻沃龙科娃在越南锦标赛的赛场上完成一记重扣时,她的行李箱里早已备好前往上海的机票。而另一边,加拿大强力接应范赖克在秘鲁联赛的训练馆里打磨发球技术的消息,也让中国排球迷重新审视一个问题:为何顶尖外援赴沪前,总要先赴海外 “打零工”?这种横跨洲际的 “奔波式打工”,藏着职业排球运动员的生存智慧,更折射出上海女排联赛在外援市场中的微妙处境。
30 岁的沃龙科娃的半年行程堪称职业球员的 “时间管理范本”:9 月底奔赴越南参加为期一个月的锦标赛,12 月再准时加盟上海女排开启排超征程。对她而言,越南绝非可有可无的 “过渡站”—— 这里的短期赛事正以惊人的薪资吸引力成为外援的 “淘金场”。此前蔡晓晴在越南联赛创下一周 2 万美元的薪资纪录,捷克主攻海伦娜更是凭借两场比赛斩获 25 万人民币报酬,刷新当地单场出场费纪录。沃龙科娃的选择并非个例,巴西名将娜塔莉亚加盟天津前先赴美国联赛 “热身”,俄罗斯同乡马尔科娃常年辗转印尼与欧洲赛场,这种 “多线作战” 早已成为国际球员的生存常态。
相比沃龙科娃的 “越南淘金”,26 岁的范赖克奔赴秘鲁的选择更显战略考量。这位在土超瓦基弗银行以 55 记 ACE 球登顶发球榜的强力接应,本可凭 47% 的扣球成功率直接登陆上海,但她却选择先征战南美联赛。秘鲁联赛虽不及欧洲豪门那般声名显赫,却有着灵活的赛程安排与可观的短期回报,更能帮助球员在排超开赛前进入竞技状态。对范赖克而言,这既是规避风险的策略 —— 毕竟上海曾发生费多罗夫采娃因合同纠纷不辞而别的先例,也是职业规划的必然:运动员黄金期短暂,每一场比赛的收入都可能影响职业生涯的长久发展。
外援们的 “奔波背后”,是上海女排联赛的荣光与尴尬。自 2013 年起,上海便以大手笔引援著称,从奥运 MVP 金软景到德国核心利普曼,国际巨星的加盟让球队始终保持竞争力。但近年来,联赛政策的摇摆与合同执行的争议逐渐削弱了吸引力:2021-2022 赛季外援上场名额从两人减为一人,直接击碎球队夺冠梦;2024 年末费多罗夫采娃的 “逃兵事件”,更暴露了俱乐部在合同履行上的短板。与此同时,上海高昂的生活成本与联赛薪资结构的失衡,让外援不得不通过 “打两份工” 弥补收入差距 —— 即便像沃龙科娃这样的名将,也需通过越南赛事的收入平衡在沪开支。
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,星空官网这种 “跨国打工潮” 更折射出全球排球市场的新变局。亚洲赛场早已不是中国联赛一家独大:日本联赛以职业化运营吸引多元国籍球员,越南、泰国则靠短期高薪抢滩市场,南美联赛凭借灵活赛程成为球员 “充电站”。上海女排虽仍执着于冠军梦,今年集齐沃龙科娃、范赖克与国手高意的阵容堪称豪华,但在外援心中,这里已从 “终极目的地” 变成 “重要一站”。她们既要在这里追求竞技荣誉,也要通过海外赛事实现收入最大化,就像普通职场人在主业之外开辟副业,本质都是对自身价值的精准计算。
当沃龙科娃在越南的赛后采访中坦言 “每份报酬都值得全力争取”,当范赖克在秘鲁训练日志里写下 “保持状态比等待更重要”,这些国际球员的选择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赛事安排。对上海女排而言,如何让外援不必再靠 “打两份工” 补充收入,如何通过稳定的政策与规范的合同重建信任,或许比引进巨星更重要。毕竟,真正的联赛吸引力,从来不止于冠军奖杯,更在于让每个球员都能安心专注于赛场的职业环境。而对球迷来说,下次看到外援们横跨洲际的奔波身影时,读懂的不仅是职业精神,更是竞技体育背后最真实的生存逻辑。

发表评论